Shepherd His Sheep
灵命知多少
第三  

第三章
良知的综论

     当菲奥陀四岁时,有一天,他看见一只有斑点的小龟,想用他的小手打死他。正在他举手的时候,蓦然间,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能力托住他的手,同时有一声音很清楚地责备他说:“这是不应该啊!”他不明白这些是什么,就去请教他的母亲。她听了他的经历后,不觉热泪满眶,拿起围裙来拭干她自己的泪水,抱起他来,并且告诉他说:“这声音,大多数人称它为良知,但我喜欢称它为神的声音在人心里。你若听从这声音,它会越来越清楚地向你说话,引导你走正路;你若掩耳不听从它,它会渐渐地退避,听任你在黑暗中生活。你的生命怎样,根据你是否听从这声音而定!”

一、良知的重要

     目前信徒们最大的损失是忽略了神在他们心中的声音。虽然不少好信徒每主日聚精会神地听道,每早晚以诚以灵地灵修,并且不时为主作见证,却因未留意神借着他们良知所发的声音,他们行事为人,只知“道其所道”、“德其所德”,在真理上毫无“由是而之焉”的追求,在灵命里也没有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的向往!自从危机神学出世后,良知的效用进一步地被疏忽。虽然白路纳没有完全否认良知的功能,巴特却主张良知在神面前是毫无地位的,这未免太掩耳盗铃了吧!弟兄姊妹们切磋琢磨的沟通,主日学校里敦品励行的教诲,讲台上三大段九小条的灵训,当然都有它们属灵的效益,但没有一件能代替神在信徒们良知中的指导。晨更时所读的圣经(应该读,读越多越好!)或许不能适合今天环境的需要,上主日所听的信息不一定和这礼拜的生活有实际的关联,但这被宝血洗净了属天播音机所广播的训令和指导,无时不恰到好处地阻止我们向罪恶低头,鼓励我们在真道上迈进。

二、良知的存在

     良知的存在和人类一样古老,它的活动开始于人类未堕落以前,但它开始有专门术语,在西方,还是公元前第一世纪的事。苏格拉底称它为“地门”,拟它为一位内在的导师,有超然的能力勉励人去反抗某种心向或行为。柏拉图主张这与生倶来的道德本位是前世界残存的记忆。亚理斯多德名它为“弗劳纳息斯”。这希腊文名词的原意,等于中文的“理解力”和“深思远虑”,但亚氏把它当作道德识别力的专门术语,作为区别人类和禽兽的特殊点。及至斯多噶学派问世后,希腊文的“同知”才成为良知的专门术语;西塞禄在他的著作里多次提及“同知”,指在人内里的是非识别力。在教会历史中,历代以来的忏悔文都是良知效用的结晶品。克立索斯吞(金口圣人)曾说:“自然和良知,是在有超然启示之前的两部神学课本。”在中世纪时,虽然罗马教会把他们的组织当为神和人中间的权威,埋没了良知的任命,神秘主义者却仍主张良知是人类和神中间的联络官,借着它,人类可以和神相接触。十三世纪罗马教会的神学家兼哲学家阿奎那,曾把良知分作两部来讨论:一部是供给道德识别力的数据,在原则上不会有错讹的;一部是这些数据的应用,难免有错讹的可能。宗教改革时期,也可说是良知大觉醒时期,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先后恢复了良知在圣经中的地位,主张良知的权威应该高过教皇和他的枢机主教团。路德在沃姆斯曾宣告说:“任何事违反着良知去作,不单不诚实,也是不稳妥!”加尔文在他的新约注释中也说:“无论如何,我们着手反抗良知,我们是在毁灭的道路上了!”康德称良知为“无上命令”,说神是保证道德律有效的一位,常借着良知向人要求,人应该顺着良知行事为人去得福。近代医学家兼心理学家弗洛伊德,更把良知作为组成人们思维的三大要素之一,称它为“超我”,为人格权威的所在。打开中国的史籍和文学作品,到处可见到良知的活动和效用。在左传里,郑伯克段于鄢后,把生母姜氏放到城颍,向她起誓说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!”可是不久他便懊悔了。是谁叫他奥悔呢?子产在论尹何为邑篇上说:“人心之不同,如其面焉。……抑心所谓危,亦以告也。”这“心”有所不安是什么心呢?孔子说:“已矣乎,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!”这种有过即觉,有觉即讼,是什么效用呢?孟子说: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,几希?”这“几希”到底是指什么呢?无疑地,以上各点都是指着良知说的。王阳明说得更清楚,他说:“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,故良知即天理。”明正德年间,阳明先生因抗疏,营救御史戴铣冤狱,得罪了太监刘瑾,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。在龙场驿时,他设馆讲学,把穷究良知作为明道的要诀,力行作为治学的方法。他曾作良知诗四首,今录其二于下:

     ⑴ 个个人心有仲尼,自将闻见苦遮迷;而今指为真面目,只是良知更莫疑。

     ⑵ 问君何事日憧憧,烦恼场中错用功,莫道圣门无口诀,良知二字是参同。

     综之,良知的存在和效用,谁也不能否认,不特有事实可凭,并且有史可乘,有文为证,可惜目前社会反以忘却良知为乐!特别是那些自称理智主义的,只承认理智分析为学问的惟一途径,理智活动以上的心灵德慧等等,他们都视为冬烘!结果,人们好像无缰的马,任着各人的物欲驰骋,凡事只问要不要,不理该不该,正如经上所说:“都因自己无知,心里刚硬;良心既然丧尽,就放纵私欲,贪行种种的污秽!”(弗四18、19)叫那牛马人民,物化人生的唯物主义趁机大出风头,造成那种主义幕后“鸟无声兮山寂寂,夜正长兮风淅淅,魂魄结兮天沉沉,鬼神聚兮云幂幂”的惨景!

三、良知在旧约

     在旧约里,良知并没有专门术语,它的一切动作和效用都由“心”字代理。例如约伯说:“我心必不责备我”(伯廿七6);大卫在割去扫罗的衣襟和数点以色列民后,他的心先后自责(撒上廿四5,撒下廿四10)。除“心”字外,有时“灵”(箴廿27)和“心肠”(诗十六7)也作良知的顶替:前者称为“耶和华的灯,鉴察人的心腹”;后者在夜间警戒大卫王。除了以上这些名称外,良知的活动在旧约更是可观:亚当夏娃吃了禁果后,把他们自己藏在伊甸园的树林中;约瑟的兄弟们在埃及彼此自责他们在约瑟身上的不义(创四二20);亚哈王受了先知以利亚斥责后撕裂衣服、禁食、身穿麻布,……缓缓而行(王上廿一27);约西亚王听了书记沙番所读的律法书后撕裂衣服、哭泣(王下廿二19);大卫王在诗篇三十二篇和五十一篇所发的哀声;没有一件不是良知作用的效果。

四、良知在新约

     在新约里,良知的专门术语“同知”共用过三十一次:保罗书信占了二十五次(连希伯来书五次在内),彼得书信三次,使徒行传二次,约翰福音一次。这术语溯源于希腊文的动词“同知”,中文圣经译作“良心”共二十六次,“天良”共二次,“是非之心”和“心”各一次;约翰福音八章9节因为在原文有问题,中文圣经并未翻译。动词“同知”虽然有人以为在新约共用过四次,实际上只有二次,一次是保罗提及他自己的良知对待他的态度(林前四4),另一次是论及撒非喇在她和她丈夫欺哄圣灵时良知的光景(徒五2)。这二次都是完成式,说明良知在这两件事上的态度是点又是线,活跃地描写着良知功能在人内里的光景。